裸曬希望殺死癌細胞,下跪求成都女富豪捐助100萬,因為這兩起事件,身患白血病的休學大學生莫向松“紅”了。無數媒體追問他背後是否有人策劃,他一直否認,昨日卻首度公開承認,的確有一個幕後推手王某幫他策划了裸曬、下跪。(7月10日《成都商報》)
  一開始,雖說莫向松的舉動存在炒作的嫌疑,但也有人相信,那是真切的在困境中掙扎的姿態,覺得情有可原。然而事到如今,他卻公開承認存在幕後推手。也就是說,“下跪借款”就是一齣精心策劃的戲。無疑,即便身患白血病情況屬實,這樣的方式非但不能獲得同情,反而會招致反感,惹來非議。可謂“索捐不成,倒蝕一把米”。
  近年來,“索捐”甚至“逼捐”的新聞時有出現。面對一齣出鬧劇,我們可以向不幸的人表示同情,伸出援手。但於此同時,我們也必須向各種各樣的索捐行為說不,不論當事人是多麼迫切的需要救助。短期來看,假如各種“索捐門”都能有所收穫,那對需要救助的人來說,無疑是件大好事。但長遠來看,對我們整個社會慈善文化和慈善事業的發展而言,則是一種摧殘。
  做慈善,是自願主動的行為,是發自內心的一種道德驅使。捐款行善,也是在自覺自愿的本意上,將自己的東西給與別人。而且在嚴格意義上說,因為“索捐”而進行的給與,也不能算作慈善。倘若捐贈帶上了“被逼”或者“無奈”的成分,顯然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本質意義。從這個角度看,“索捐”就更像是一種道德勒索。
  慈善,並不是每個人的義務;接受捐贈,也不是每個人的權利。面對“索捐”,被求助者往往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,顯得十分被動。如果答應索捐者的要求,那多半要違背自己的真實意願;而如果公然的拒絕,則可能遭到輿論的譴責。事實上,這正是慈善文化不健康的表現。並不是每一位富有的人,就必須有兼濟天下的情懷,對求助者“來者不拒”,同時,也不是每一位有難的人,就有權利索取捐贈,並且進行公然的宣揚。因此,不管被求助者如何選擇,公眾都不應拿著道德的標尺對其進行衡量評判。
  更嚴重的是,當有能力進行慈善活動的人,面對“索捐”帶來的各種無奈與困擾時,很難相信他還能加入慈善的行列。這對於民間慈善業的發展而言,何嘗不是一件憾事。
  文/許智豪  (原標題:警惕索捐背後的慈善危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p66qpli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